走出一条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跨越发展的淮安特色路径——市委党校主体班学员热议市委书记史志军“开班第一课”

淮安 | 2024.04.18 阅读次数:30

    4月15日,市委书记史志军在市委党校2024年春季学期主体班讲授开班第一课,强调要“建强五大支撑,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学员中引发热烈反响。4月16日上午,市委党校在组织学员讨论基础上,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举办第3期“翔宇青锋”学术沙龙,及时深入学习贯彻史书记辅导报告精神,帮助学员进一步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丰富内涵,助推淮安高质量发展。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黄少基参加活动,活动由市委党校科研处处长、教授张一洲主持。

    沙龙现场,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副教授梁文凤从“战略意义、核心要求、实践举措”三个方面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系统全面、逻辑清晰的解读。8位学员代表立足淮安实际、结合岗位职责,从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培养高素质人才等5个角度,深入探讨了淮安当前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机遇、挑战、路径及对策,为走出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跨越发展的淮安特色路径建言献策。

 

建强科技创新支撑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县处级干部任职培训班学员朱小柱

(市科技局副局长)

 

    一是建强创新体系,锻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引擎”。着力构建“1+1+9+N”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聚焦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大数据、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系统构建“一核一廊三区多点”的创新布局,重点打造科教产业园全市“创新之核”,持续推动县域科技创新发展。

    二是建强创新主体,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进一步明确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出台政策,加强对创新型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鼓励企业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在突破产业核心技术上齐聚发力,提升产业发展强劲动能。

    三是建强创新平台,构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推动与南京理工大学、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在淮高校加强战略合作,进一步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支持创新能力强、资源集聚高的行业龙头企业牵头打造创新平台、组建创新中心,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水平。

    四是建强创新环境,创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磁场”。围绕主导产业发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新型人才体系、优化新型科技金融服务,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渴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浓厚氛围。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县处级干部任职培训班学员董 进

(市产业投资发展中心主任)

 

    一是突出项目攻坚不动摇。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把握发展的主要矛盾。当前,总量不足仍是制约淮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大矛盾,必须靠项目攻坚这一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来做大投入增量、催生产出增量。

    二是聚力企业培育不松劲。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企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我们将坚持“抓大扶小培强”统筹发力,持续做优企业梯队培育,以创新为引领推动企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

    三是聚集集群发展强链条。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扶植起来,让先进生产力创造和释放更多增长力。同时,也要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淮安如何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载体,夯实新质生产力的产业根基

县处级干部任职培训班学员梁海洋

(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空港产业发展办公室副主任、经开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党委委员)

 

    一是坚定不移坚持工业强市战略。确保政策导向、资源配置和工作重心始终聚焦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是聚焦主导产业与优势产业。通过聚焦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增长潜力的产业,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提升整体产业能级。

    三是强化项目攻坚和招商引资。通过引进先进技术、管理模式和市场渠道,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增强新质生产力的产业支撑力。

    四是深化产业研究与集群培育。通过政策引导、公共服务平台搭建、产业链协同创新等方式,促进企业间深度合作与资源共享,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五是创新驱动与技术创新。坚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六是优化营商环境与服务升级。坚持提升政务服务效能,简化审批流程,强化要素保障,优化资源配置,为新质生产力相关项目和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文化铸魂科技赋能产业支撑

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淮安高质量发展

市直单位科级干部培训班学员于 云

(市大运河办组织人事处处长)

 

    一是文化铸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淮安是“伟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都、文化名城”,市域内“四水穿城、五湖镶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特色资源是淮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座座文化富矿。

    二是科技赋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而出现,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将为我市现代化产业体系科学构建打好智力基础。

    三是产业融合,夯实新质生产力产业根基。淮安的文旅资源更是十分丰富,如何通过产业融合发展,扩大品牌影响力,也是我们下一阶段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淮安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

 

淮安如何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

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

县处级干部任职培训班学员张 静

(市数据局副局长)

 

    一是从行政审批角度出发,持续推进集成化改革,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机制保障。随着区域间的经济竞争逐步演变为全产业链的竞争,亟须以更精准优质的服务供给,推动企业全生命周期降本减负增效,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二是从数据算力角度出发,统筹全市基础算力布局,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动力引擎。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我市目前急需统筹全市基础算力布局,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动力引擎。

    三是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加速公共数据模型开发,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数字产品。公共数据治理成效需要通过公共数据大模型来实现生产力价值,形成有效数据要素,对外输出数据场景,通过系统性开发转换成数据产品对外提供服务。未来还应开发更多的公共产品数据模型,形成数字产业新型生产关系的高效生态循环。

 

培育新质生产力

推动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

县处级干部任职培训班学员王立健

(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市口岸办副主任,对外贸易处处长)

 

    一是牵住项目招引“牛鼻子”。“新质生产力”是最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中的“热词”,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招商引资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二是筑牢开放型经济“压舱石”。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以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推动外贸争订单拓市场,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外资扩总量提质量。

    三是用好改革创新“关键招”。深刻领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重大要求,奔着解决最突出的问题去,研究推出更多改革味浓、成色足的举措,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突破。

 

以项目招引为引领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市直单位科级干部培训班学员金如

(市台商投资促进中心主任)

 

    一是一手招引、一手服务,做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帮办者”。我们始终坚持用心用情用力服务好招引的每一个企业,努力做到市委史书记要求的“做的要比说的好,服务要比需求早”,为台商想得深一层、跑得快一步、办得早一分。

    二是一手知己、一手知彼,做项目研判中的“知情者”。不断提升对项目的研判能力,加强学习,更新知识体系,做到知己知彼,为实质性的项目谈判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一手努力、一手借力,做各方力量的“通关者”。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既需要努力,更要善于借力。通过领导、台商、个人私交等影响关键人物达到影响对方团队的目的,往往也能起到积极效果。

    四是一手普惠、一手专属,做扶持政策的“设计者”。根据项目的产业类别,以及单个项目的具体情况和企业家的偏好,向落户县区、平台提出一些创新设计的定制化政策,让企业感觉地方和企业更像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聚焦新质生产力

注入人才新动能

县处级干部培训班学员宋 华

(市人才中心主任)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加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深刻认识到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关键引擎,坚持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二是推进教育改革,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对接淮安产业发展前沿,鼓励和支持在淮大中专院校与重点产业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等,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育人平台。科学调整并持续优化教育结构,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倡导跨学科交叉融合,构建灵活开放、层次分明的专业集群。

    三是加强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提升现有人才的新质生产力素质。抓住“人”这个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倾心引才、悉心育才、真心爱才,进而实现新质生产力新的跃升,为淮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动能。

 

    今年以来,市委党校紧扣党中央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已创新举办了3期“翔宇青锋”学术沙龙,每期邀请1名相关领域专家围绕不同专题主讲,并组织全市党校系统参与分享体会、交流经验,为教师成长搭建更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本期沙龙首次邀请主体班学员参与,活动反响良好,今后将在主体班常态化开展,更好推动教学相长、学学相长。

 

供稿人:叶娜娜 主体班学员    

审核人:张一洲

本文词云图
信息版权归源网站所有
工信部ICP备案:[苏ICP备20230252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