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刊发我校教师文章《发展新质生产力 赋能农业现代化》
泰州 | 2024.07.25 阅读次数:25

编者按: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如何通过农业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与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农业先进生产力质态?一起来看泰州市委党校钱昕黎老师7月19日在《新华日报》发表的文章——《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

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

钱昕黎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相比农业强国,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较低、相对成本偏高、附加值偏低以及竞争力较弱。因此,推动生产要素的创新组合与迭代升级,以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对于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农业大省,江苏需要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现代化走在前。新时代背景下,农业新质生产力如何催生形成,亟待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把握好三大着力点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种业振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这也为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明确了方向与任务。

以科技创新赋能农业。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生物育种是种业创新的核心,迫切需要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对传统育种的优化升级。当前,全球生物育种迎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机遇。我国生物育种尚面临不少挑战,包括基础研究原创不足、现有品种种性退化明显、重大新品种研制能力亟待提升、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完善等。当前,首要任务是加速构建以科研院所和高校公益性研究为主导、企业商业化育种为主体的现代种业创新体系。充分利用国际优质资源和市场,以加快在优良基因挖掘和重大品种培育上取得显著突破。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畅通种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优化种业营商环境,鼓励种子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资源整合,提升市场资源配置能力,促进种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以高端装备支撑农业。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离不开数字化、机械化装备的支撑。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江苏农业设施水平还存在差距,需加快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智能装备在农业各领域的应用,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有效建立绿色化、智能化、现代化经营体系。智慧农业的关键在于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自主研发“场景+链式”智慧农业整体解决方案,突出重点作物的全过程机械化技术,如无人机、农业机器人、养殖设施装备、智能排灌装备、高效渔业装备应用等,应研究制定配套政策,以推动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实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目标。当前较为紧迫的是因地制宜培育壮大智能农机产业集群和链主企业,加快智能农机装备开发。

以实用人才引领农业。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落脚点在人,无论是科技赋能还是装备支撑,其发展的根本动力均源自人才的驱动。当前,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及技术集成应用的趋势日益凸显,这已成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最为显著的特征。

高校、科研院所等是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主阵地,应鼓励高校、科研院所设置农业与工业、信息化等其他专业交叉学科,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一方面,建立高效的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和多元化运营机制,促进不同领域人才沟通交流,带动科技成果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集成,拓宽人才培养路径。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发展不仅需要农业科技领军人才,更需要大规模技能人才利用数字技术发展智能化生产能力。但农业工作环境、劳动报酬不具备吸引力,行业缺乏新鲜血液,农业生产后备力量匮乏,应通过完善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完善农业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来引入更多具有情怀且具备相应能力的人才。

处理好两大关系推动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需要处理好两大关系,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源”和“助推器”。

一方面,注重与农民利益的联结。通过农业改革红利惠及更多农民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目的和基础,广大农民始终是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靠的是农民,这一点不容忽视和改变。实践证明,从农民利益诉求出发,构建合理的组织机制、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和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是激发农民活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效措施与保证。

另一方面,注重与市场的开放合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始终是经济问题,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依旧是核心。推动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需要高水平开放,但也必将带来城乡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如何在“借力发展”模式下避免外来资本短期行为以及控制、侵占农村资产风险,需要探索新型合作共建、资源共享、成果共享模式。政府要在监管方面加快创新,以政府有为促进市场有效,在同步进行的过程中,我们应当致力于促进不同主体间达成广泛共识,并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的实力,从而充分发挥其导向与治理的核心作用。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各领域各方面改革,特别重视通过改革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各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让各类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作者为泰州市委党校讲师;本文系2023年度江苏省委党校调研课题“江苏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路径研究”〈XT23125〉研究成果)

信息版权归源网站所有
工信部ICP备案:[苏ICP备20230252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