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为帮助参训学员将党校所学和实践所需结合起来,更好地推动培训成果的转化,11月5日至8日,市委党校组织2024年秋季学期青干班学员,以“推动为基层减负不断向治本深化”“加快城乡‘四态’同步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中小企业发展情况”为题,分组深入县区、乡镇和企业开展实地调研。
青干班课题调研一组
开学“第一课”,市委书记史志军专门就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调研组围绕“推动为基层减负不断向治本深化”赴镇村开展专题调研,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深化“文山会海”整治,确保数量再严控。严格发文计划管理和总量控制,加强“红头”变“白头”、正式改便签、多文合一专项治理,推进文件减量提质。加强会议统筹,精简参会对象,适度提前安排部署,给基层参会和谋划工作预留必要时间。
二是深化“繁文缛节”整治,促进效率再提高。防止“以文会贯彻文会”,开会直奔主题,发文严控篇幅,严禁照抄照转,提高文件易读性、操作性、实用性。优化电子政务系统运用,推进数据共享,减少基层报表和“跑路”时间,提升工作效率。
三是深化“疲于迎检”整治,实现评价更科学。优化考核体系,减少定性内容、增加定量指标,警惕“一刀切”、层层加码,体现差异化要求。加大督查检查统筹力度,推动从单纯发现问题向指导解决问题转变,多采用暗访方式,多给基层留出时间抓落实。
四是深化“权责不等”整治,推动履职更顺畅。建立健全镇街履职事项清单并开展清理规范,给予基层必要人力财力物力保障,实现责权一致、责能一致。进一步推进鼓励激励、容错纠错制度在基层落地落实,营造干事创业良好环境。
青干班课题调研二组
围绕市委八届九次全会提出的“要加快城乡‘四态’同步提升,建强开发园区,发展生态农业,着力解决空间和要素承载力及高效利用的问题”,调研组赴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清江浦经开区西安路片区、淮河入海水道二期、洪泽老子山镇龟山村、盱眙马坝旧街虾稻共生基地等进行调研,围绕如何推动产业空间提效开展研讨交流,提出以下工作建议:
一是推动工业发展释放新动能。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统筹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传统产业转型提质,在空间要素保障上不断挖潜,多措并举增强内在支撑力。一方面需要变存量为增量,开展闲置低效用地清理整治,统一规划整合产业园区空间布局,通过“腾笼换鸟”“换巢引凤”等手段,进一步提升产业园区服务功能、承载能力和环境形象,让低效地焕发“新生命”。另一方面需要引龙头强链条,突出行业龙头企业、产业链主项目,着力提升招引项目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健全招商引资决策、评价机制和以“亩产效益”为导向的用地配置机制,提升项目质态和园区发展水平。
二是推动农业形态呈现新面貌。农业空间不仅是产业空间,还是城乡形态、神态的最广袤底色。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让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有机统一,加快形成生态化、规模化、高效化、智能化的现代农业大场景。积极推进一地三用,因地制宜发展都市田园,凸显城乡融合之美。做好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后半篇文章,一体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治理设施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展示好江淮水乡的独特韵味。
三是推动文旅融合拓展新业态。用好独特资源禀赋,促进跨界融合,打造文旅融合新亮点。策应江淮生态经济区功能区战略,结合淮河入海水道二期、百里画廊、二河东堤生态修复等工程,谋划将堤顶绿化林带建设成植物园和经济林,发挥生态、文旅、林果经济等多重效益。积极打造中国传统村落品牌,将农耕文化、水工文化、漕运文化、江淮习俗与旅游体验相融合,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青干班课题调研三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搭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桥梁纽带,是通过产业化利用、市场化交易、价值化补偿等手段,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良性互动的新发展模式。调研组以此为切入点,深入清江浦、盱眙、金湖等地开展实地调研。调研感到,各地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坚持保护和开发并举原则,积极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成果。但受限于生态产品确权难、核算难、评估难、交易难等矛盾问题,导致目前我市工作机制推进不快、制度保障不够有力、实现路径办法不多。淮安作为江淮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地处“1+3”重点功能区中永续发展的“绿心地带”,承担着展现全省生态价值、生态优势和生态竞争力的重要使命。为此,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是建立健全保障推进机制。条目式梳理重点改革事项,组建实体化工作专班,打造典型转化实现案例;采取“厅市共建”模式,创造更多从“0”到“1”的淮安经验;发挥考核作用,建立专项干部培养机制,确保生态价值逐年提升。
二是摸清生态产品价值底数。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机制和核算体系,围绕湿地、水资源、森林、矿产等特色资源,建设自动化数据核算软件平台,为开展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和生态产品价值考核做好数据基础。
三是探索生态产品交易“变现”。探索符合淮安资源特点的湿地碳汇交易模式和水权交易模式,组建生态金融专属机构,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四是做好生态产品开发“变现”。采取“水生态+”的多样化农旅开发路径,打通利用生态产品发展旅游增收通道;发展稻、藕、蟹、虾等特色农业养殖,塑造淮安生态产品公用品牌,打通利用生态优势提升农产品溢价通道;打造生态招引发展平台,打通依托秀美生态促进产业中高端招商引资通道。
青干班课题调研四组
中小企业量大面广,是稳经济的重要基础、稳就业的主力支撑,是保市场主体的重要对象,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关键环节。调研组通过走访企业发现,当前部分企业发展面临着需求不足、活力不强、人才紧缺等问题。为此,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狠抓政策落实,助企纾困振信心。近段时间以来,国家、省相继出台多项增量政策,要加快相关政策落实落细落地,让政策红利尽快惠及广大中小企业。一要出台配套政策。结合我市实际,统筹科技、教育、财政、人才、产业、金融、知识产权等政策,最大限度发挥政策叠加效应、协同效应、撬动效应。二要丰富宣传载体。在现有“淮企小秘书”小程序应用推广基础上,不断借鉴先进地区经验,丰富政策发布、公共服务、企业合作、产品推广等各方面功能。三要建设诚信政府。各级各部门要尽快落实、兑现对中小企业在政策、金融等方面的承诺,对中小企业的奖励、扶持,既要依法依规、量力而行,还要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塑造诚信政府形象。
二是拓展对接渠道,产业协同促发展。围绕中小企业普遍订单不足等问题,依托政府自身资源优势,为企业搭建互联互通桥梁。一要定期组织供需对接活动。围绕各县区、园区中小企业产业特点定期举办企业供需对接会,比如金湖具有特色优势的仪器仪表产业、洪泽纤维新材料产业,组织邀请区域内外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参会并展示品牌、产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对接交流。二要发布企业合作机会清单。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时收集和梳理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技术优势、产品特点、应用场景等方面情况,定期发布链上企业合作机会清单,扩大区域产业链发展影响力,增强本土企业合作粘性。
三是强化人才支撑,赋能强基添动力。健全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技能人才引育留用体系。一要完善用工引育政策。组织企业定期面向中西部人口大省、优质职业技工院校开展招工活动,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就业对接平台;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支持各类职业技工院校积极承担教育培训任务。二要建强人才培养载体。组建集教育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技术服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合作集团,不断提高技工院校和企业技能人才培养综合实力。三要加大技能人才激励。加大技能型人才支持力度;推动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拓宽技能人才成长“快车道”。
四是引导专精特新,创新发展增活力。专精特新是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截至目前淮安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89家,均位居省三类地区第二,成绩较为显著,下一步要引导广大中小企业抢占产业链发展的重要节点,让“小块头”释放大能量。一要拓展企业创新资源。引导企业与院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增加科技中介、科技金融等一站式集成服务与保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二要推动企业智改数转。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普及,支持企业对应用自动化装备、信息化管理系统等进行信息化改造。针对典型应用场景,引导数字化服务商面向中小企业开发使用便捷、成本低廉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三要促进大中小企业合作创新。引导淮安已落地的天合光能、巨石、捷泰、阿特斯等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通过创新创业竞赛、揭榜挂帅等形式开展各类合作,为龙头企业、大项目、大工程协作配套产业链提供配套产品和服务,以“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联动。
供稿人:主体班学员
审核人:袁雪芹